这份深沉的爱!优势视角下的精神障碍离异男子康复辅导个案 社工案例计划
更新时间:2025-06-11 14:17:00 点击量:
46岁,离异,初中文化,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残疾二级。性格内向孤僻,淡漠,发病时情绪急躁易怒,现与母亲两人一起生活。
案主八年前与妻子离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30岁,未婚,目前在C市P县打工,节假日的时候会回家看望两人,平常还会会给家里打一点生活费。小儿子21岁正在读大学,跟随母亲生活。案主母亲今年78岁,肢体残疾,背部驼背接近90度,未办理残疾证。案主父亲于2023年患癌去世。案主还有一个哥哥,已婚,生育三个子女,一家人定居在成都,每个月全家人会回老家看望老人和案主。
据案主母亲所述,案主与妻子离婚前一年就有了精神疾病的症状,经常无端打骂家人,情绪异常,但无人觉察,一年后妻子不堪忍受与其离婚,离婚的刺激加速了案主疾病的加重,出现打人,乱吼乱跑的行为。
案主现在每天按时吃药,家人给药服,利培酮早上2颗、晚上2颗,拉莫三嗪早上1颗、晚上2颗;一般是哥哥去淮口拿药。
据案主母亲所述,案主发病之前是个很能干的人,刚开始发病那几年还会主动帮助承担家务活和农活。但是近几年完全不参与家务,每次都是用“打骂”“威胁”的方式逼迫案主干活,她认为案主是懒惰,不想干,并不是不会做。
案主自己表示,每次想帮母亲干活,可母亲总是嫌弃自己做的慢,做的不好,很多事不让自己做。目前案主怕见陌生人,不与人接触,每天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发呆,睡觉,无所事事。案主不常与家人沟通交流,母亲也“不屑于”与他多交流,总觉得他说的都是废话,让人生气的话。
1.生理问题:案主患有精神分裂症,不定期发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尚不能完全自理。
2.认知问题:案主具有精神分裂症临床主要表现的阴性症状,如显著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反应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的下降。案主的自理能力下降及社会功能退缩是由于所患疾病导致,案主母亲对其疾病认知不清晰,认为案主的疾病只会越来越差,她觉得只要不发病就是最好的结果。
3.家庭关系问题:案主仅有年迈且残疾的母亲照顾,哥哥与大儿子仅提供部分经济支持,缺乏对服务对象的照顾和关心。母亲对案主不信任,不相信他有改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常常忽视案主的想法,导致案主自信心不足,挫败感严重。案主母亲常年照顾案主,经常忍受他发病时对自己的辱骂吼叫,心理照护压力较大,情绪未得到宣泄,性格变得易怒且暴躁。
4.社会交往问题:因为案主所患疾病的特点及长期服药的缘故,性格孤僻,不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己,有社交的需求。
1.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所在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源于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
(1)服务对象个人优势:服务对象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因懒惰和母亲的不信任导致缺乏大部分的生活技能,比如洗衣服、做饭等。
(2)服务对象家庭优势:服务对象的哥哥与其大儿子对服务对象能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服务对象的母亲虽然对其严格,但非常疼爱关心服务对象也支持他来参与社区康复。
(3)社区的优势:复元驿站能够提供给服务对象正常的社交及社区参与、康复训练等服务。所在社区居委会距离服务对象很近,对他们家里的情况掌握的很清楚,可以提供正式的支持网络。
2.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因此,不能把家庭的问题归结为某个或者某些家庭成员导致的,而应把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处境中,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产生和维持问题的具体过程。
1.为案主及母亲提供情绪疏导,宣泄负面情绪。协助案主改善家庭沟通,增强家庭支持。
2.改变案主母亲的非理性信念,改变案主母亲对案主疾病的看法和认知,让其相信案主有改变的能力,增加信任和支持。
3.通过进一步发掘案主的潜能及其支持资源,增强案主的生活自理能力。社工发掘案主的潜能,给以鼓励、支持,促进案主逐渐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1.入户访视谈线次,倾听案主及母亲述说,做情绪疏导服务,解开两人的心结,改善亲子关系,建构良好的非正式网络。(2024年3月6日-2024年5月21日)2.
整合社区医疗资源,开展预防疾病复发与应对的宣传讲座1次。邀请J县第四人民医院的精神科医师讲解常见的主要精神疾病类型、疾病特点、复发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为案主及母亲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变对疾病的认知和误解。(2024年3月21日)3.
开展以生活为本的家属支持联谊会2次,鼓励支持案主参与社区活动,结交其他康复者和家属,为案主及母亲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2024年4月18日-2024年5月9日)4.
分阶段实施提高自理能力的服务计划,通过电话跟进和入户面谈5次,给予案主鼓励支持,为其重拾自信心。(2024年3月6日-2024年5月21日)四、介入过程
案主母亲主动求助,收集个案资料,与服务对象及家庭建立信任关系社工在定期回访中了解到案主平时早上
8、9点起床,不会烧火做饭,也不会炒菜,平时全是是母亲打扫家务、做饭,还要干农活。母亲说儿子每天服用的药物都是自己给配好,拿到儿子手里,他才会吃,不然会吃“假药”欺骗自己。随后案主母亲表示对儿子很无助,自己非常的累,对其很失望不知道如何是好。案主母亲寻求社工的帮助。
案主母亲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案主服药是母亲配好给药服,生活上能简单自理,穿衣吃饭,做一些简单饭菜都能独立完成,复杂的家务活就无法完成,比如炒复杂的菜,洗衣服等无法完成,尽管这些可以做,但是母亲认为做的很慢,敷衍着做,很懒,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让他做。案主母亲认为案主的疾病一辈子不会好,情况只会越来越差,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监督服药,让其不在发病就行,其余的不在奢求。案主母亲非理性的看法凸显。
案主认为自己生病了,很多事做不了,自己想要帮妈妈去做,可是妈妈觉得自己做不好,不让自己做,总是骂自己
整合社区医疗资源,开展预防疾病复发与应对的宣传讲座讲座邀请J县第四人民医院的精神科医师讲解常见的主要精神疾病类型、疾病特点、复发因素以及应对策略,为案主及母亲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变对疾病的认知和误解。
巩固讲座知识,改变案主母亲对疾病的认知。社工再次入户为案主母亲答疑解惑,再次巩固讲座里所讲的疾病知识。了解到案主母亲对疾病有了重新认识,她表述看到了希望,原来像案主这样的人还要那么多,有些人恢复到那么好,自己岁数越来越大了,确实应该锻炼案主的一些能力了,不然以后什么都不会做了。
“儿子以前是很能干的人,什么事都做的很好,夫妻家庭关系也处理的好,可是突然有段时间就不对劲,经常和儿媳打架吵架,自己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无人察觉到他已经患上了疾病,直到离婚的刺激疾病急性发作,一发不可收拾,到处治疗才有了如今的情况。自己也很伤心,作为母亲忽视了儿子的问题,现在这样也只能自己来承担。”社工通过倾听、同理心等技巧为其做心理疏导。(五)
开展一场以春日漫游的大型外出活动,邀请案主及母亲参与,在活动中鼓励案主及母亲参与活动游戏互动环节,案主开始愿意接触其他康复者,也慢慢尝试加入到互动中来。
“把爱送给你”家属支持联谊会,通过活动感恩母亲,主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意。为案主和母亲提供了温暖感恩的交流平台。活动中,案主和母亲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关系逐渐得到改善。
通过家属支持联谊会,案主母亲也结识了和她有类似经历的家属和康复者,活动中相互分享,相互交流,案主母亲也得到了其他家属的支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案主母亲所诉,她说现在开始理解儿子的痛苦和无奈,愿意花更多时间陪伴儿子,也有了耐心倾听案主想要表达的东西,她感到欣慰,原以为儿子一辈子都不会出门去参加活动,还在活动中去鼓励别人。在社工的指导下,
案主母亲也学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沟通的技巧,通过调整自己固有的认知帮助她能够改善亲子关系,重建家庭支持系统,在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开心快乐的相处。
社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引导案主尝试独自完成煮饭的任务,一天独立完成一次,保持一周,在这期间母亲不能代劳,可以鼓励,教导等。
第七阶段:跟进布置任务,给予案主精神支持,重拾信心通过协助服务对象认识自己、兴趣培养等多种方式,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意愿。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并非学不会生活自理能力,而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对服务期间积极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情绪稳定,性格也有所改变,从内向变得外向,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开始的不苟言笑到现在能经常看见笑脸,愿意主动找人聊天。通过疾病科普讲座、入户讲解、活动参与给与母亲及时的纠正和讲解,案主母亲改变了对儿子
“全包干”的看法,愿意放开手让儿子去干家务,干农活,并及时给与儿子鼓励和支持。亲子关系得到改善。案主从不敢不愿出门到现在能够勇敢走出家门参与活动,案主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布置作业,鼓励,支持,表扬,案主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愿意主动服药,为母亲分担家务等。
案主主要表现为:不愿接触陌生人,不愿出门,言语贫乏。母亲主要的做法:任何事为案主代劳,认为疾病是根源,没有康复的可能性,对儿子总是命令、吼骂,不愿倾听听案主的心里想法,但心里又很无助,表现出焦虑矛盾的心理。因此,社工了解到案主母亲的需求后,运用积极倾听、同理、肯定、澄清等专业技巧,协助案主母亲一起面对并进行改变。目前,
案主每天和母亲有出门散步的计划,会主动帮助母亲承担家务活和农活,母亲也愿意多给予耐心和鼓励,经常表扬案主的行为。案主和母亲偶尔会拌嘴,但不会争吵,情绪稳定,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二)结案
案主的改变,赞扬案主愿意做出勇敢尝试的勇气和养成好行为习惯自我,社工敬佩案主母亲为了儿子付出的辛劳,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来说,案主母亲已经接近八十岁的年龄,还愿意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建议,还愿意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里为儿子做出努力,赞叹母爱的伟大。相信案主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往后的生活里会更加有信心。接着社工和
案主母亲讨论个案目标达成情况,案主目标均已达成,并且让案主及母亲满意。社工对案主做了解释说明,个案目标达成,现在进入结案阶段,结案并不代表服务关系终止,后续会继续为案主提供后续的访视服务。经双方成协后进行结案,案主及母亲对社工表达了感谢。六、总结反思
在整个康复训练的介入过程中,社工始终遵循着平等、接纳、倾听、同理的专业态度和价值观,并运用鼓励、引导、支持、肯定、澄清等专业技巧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例如,倾听
案主母亲的困扰与想法,引导案主母亲看到自我的非理性认知,鼓励案主母亲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社工家庭系统理论修复亲子关系,社工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当案主表现好时也及时给予肯定,增强案主信心。2.信任关系的重要。社工本着尊重、接纳的工作态度,用心倾听服务对象。社工着眼于服务对象主的优势,使服务对象有被认同感。服务对象对社工的信任是一天天的累积,在对社工有足够的信任后,服务对象就会尝试更多的改变。
利用优势视角注重挖掘案主及母亲自身的个人优势,引导自身做出改变,亲子关系的改善为案主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沟通效果:电话沟通可能会受到信号、声音质量和环境干扰的影响,导致信息传达不够清晰或准确。为了改进这一点,社工选择了信号良好的通话环境,使用清晰的语音表达,并确保双方都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
文件共享和记录困难:在电话交流中,共享文件或记录访谈内容可能相对困难。为了改进这一点,社工使用笔记的快速记录法和录音录像的方法记录。3.在服务过程中,陪伴对于精神康复者尤其重要,也许在陪伴的初期,收效甚微,但其实是积累服务对象对社工信任的过程。有了信任,服务对象更容易表达真实的自我、更容易接纳自己,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4.对于精神康复者的社区康复达到稳定的状态,需要家人更多的支持和照顾,家人对于服务对象的持续支持才能让康复者看到希望。
社工入户与案主时观察到,每次谈及大哥一家及大儿子时,他脸上就会充满笑容,他期望亲人的关心和疼爱,通过个案服务,案主在情绪,性格,沟通方面有了明显提升,相信未来会和所有家人相处融洽。